繼往開來,見天下第一雄關——團建行游嘉峪關有感
2024-06-09
6月4日-6月9日,公司精心策劃了跨越千里長達六天的青甘環線團建活動之行,從藏傳佛教圣地塔爾寺到極負盛名的青海湖,再前往具有絢麗七彩丹霞地貌的張掖,后移步至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最后以人類瑰寶莫高窟收官此次青甘環線團建活動。
久處城市的熙攘,此次團建之行卻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不停體驗西北的獨特魅力。一路遇見與南方截然不同的自然風貌,一路欣賞盡顯歷史底蘊和雄偉壯麗古代建筑,一路感受西北熱情好客的人文風情和“大口吃肉”的飲食文化。但其中給我最大沖擊和波瀾壯闊之感的當屬嘉峪關,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伴隨著導游“華仔”繪聲繪色的歷史講解,移步換景恍若置身于歷史長河之中。自明代為加強西北邊防,平地而起的一座黃土夯城是嘉峪關的最早雛形,一磚一瓦構筑起的是國防力量。再為抵御明代西部常引兵來犯的吐魯番,百余年間嘉峪關不斷修繕,成為較完備的防御城堡,對河西地區的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清代嘉峪關逐漸成為控制貿易的主要關卡和絲綢之路上的通商口岸。
通過導游的講解,大家不僅對嘉峪關所蘊含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更能領會眼前不同建筑的用途。映入眼簾的四方形城墻,四個角落的樓房格外醒目,其名角樓,鎮守四方的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第一時間勘察敵情的四方位置視野開闊,是戰爭中重要的防御設施。南北城墻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臺樓閣建筑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筑歷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續發展。
嘉峪關內城有東西兩道大門,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回顧歷史,著眼當下,不難發現成功的政見方略總是不謀而合的,“懷柔”政策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目標是一致的,團結56個民族大家庭,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同樣也寓意著東方大國蒸蒸日上,穩步向好的態勢。
當我看到部門同事呂志林帶著一雙子女在嘉峪關石碑前合影留念,石碑上署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不由得讓我聯想到隨著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飛速發展,今時不同往日,天下雄關嘉峪關不再需要抵御外敵的侵擾,已成為中國寶貴的物質遺產和世界的建筑奇跡。幸福的家庭和宏偉的建筑交相輝映,告訴著我們自身強大才是硬道理,才能帶來家人安康、社會穩定和國家富強。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元,個人努力造就家庭和睦,安心工作促進社會經濟穩步增長、國家富強;國家穩固造就民主和諧社會,讓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幸福。
此次自南向北的團建活動,大家眼底放進祖國的大好河山,心里銘記歷史底蘊和社會穩固的重要性,行動上踏實進取,腳踏實地做實事,知行合一向前行,我們必定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撰稿人:安全評價二部 潘力愷)